《爱莲说》与“爱莲池”
周敦颐一生酷爱莲花,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水陆草木之华,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近九百余年的时间,许多的文人墨客以及廉洁官吏将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做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座右铭。
为以莲之高洁来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周敦颐在自己任职居住处建池并取名“莲池”,他在办公和讲学研读之余,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对于周敦颐所著《爱莲说》的时间和所建后人称之的“爱莲池”的具体地方,众说不一:
据湖南邵阳市志记载:爱莲池故址在城北路6号市政府院内。宋治平四年(1067)著名理学家周敦颐以永州通判摄邵州事期间,在此辟池种莲。池方形,广十余亩,与江水通盈涸。池周砌石为墙,环植垂杨。池内莲花叠瓣重楼,香幽而不实,亦不藕。据说,周子的传世名作《爱莲说》就是在这里写成的,因之称为“爱莲池”。
另一说: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他来星子知南康军,因酷爱莲花,便在旧南康府衙东侧挖池种莲,并将莲池叫做爱莲池。后造就一篇《爱莲说》
笔者认为:要确定周敦颐所著《爱莲说》的时间必须先确定建造“爱莲池”的具体地点。改革开放以来,各地为了打造名人品牌,追求名人效应,在建人文景观上大动土木,在历史考证上唯我独尊,其实大可不必,在建造“爱莲池”具体地点的问题上,如果历史记载无谬误的话,周敦颐在湖南邵阳(时称邵州)、江西南康均建有“爱莲池”,只不过在时间上有个先后次序问题,据朱熹《邵州特祀濂溪先生记》和彭谨《爱莲亭记碑》两文均说周敦颐1067年“以永州通判摄邵州事”《爱莲池记碑》记载:“周子在邵州衙东北隅辟池种莲”《湖南乡土地理志》记载:“周敦颐以永州淬摄邵州事……辟池种莲”,清雍正时期编辑的《古今图书集成》之《方舆汇编、职方典、宝庆府古迹考一》记载:“爱莲池,周敦颐先生观莲处,在邵著《爱莲说》”。为了纪念周敦颐,清咸丰四年(1854年)邵阳在“爱莲池”旁建爱莲书院,到民国元年改为爱莲女校。而周敦颐1071年在江西南康建池著书,史料多有佐之,江西人、易学始祖朱熹于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知南康军,在此期间征得《爱莲说》墨迹,刻碑立于赏莲亭内。他不仅为理学的开山祖濂溪建立了濂溪祠,并赋诗曰:“闻道移根玉井旁,开花十丈是寻常。月明露冷无人见,独为先生引兴长。”此传尤以为证。
以周敦颐任职先后来看:他1067年在永州摄邵州事,1071年来星子知南康军,由此可以断定:周敦颐先在邵阳建“爱莲池”并著《爱莲说》,先生奢莲,故1071年到南康任职后又建“爱莲池”。至于周敦颐出生地郴州最近建爱莲公园并在园内建“爱莲池”,乃郴州官民崇敬家乡名人,其初衷亦无可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