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孙中山黄兴蔡锷铜像的建议
修建孙中山黄兴蔡锷铜像的建议 民革湖南省委会 2000年,中共长沙市委、市政府打响了以根本改变省会面貌、做强做大长沙为目标的“世纪战役”。3年来,长沙城市建设高歌猛进,斥资170余亿元兴建近80项重点工程,造出一个新长沙。因保护历史遗存及人文胜景斥资早已过一亿元。 在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同时,长沙保留了文化与文明的氛围。 我们认为:长沙市作为湖南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还要进一步充分利用长沙历史文化资源,提高长沙城市建设的文化品位,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为此,我们建议在长沙市中山路、黄兴路和蔡锷路分别修建以辛亥革命时期三位伟人孙中山、黄兴、蔡锷的铜像,作为长沙标志性的城市雕塑。 一、修建孙中山、黄兴、蔡锷的铜像具有重要意义 江泽民同志指出: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孙中山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发出了“ 振兴中华”的呐喊,进行伟大的革命和实践,对近现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和深远的影响。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们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永远值得中国人民尊敬和纪念! 孙中山是海峡两岸人民都尊敬的近代英雄人物。两岸要和平统一,对孙中山的共同怀念是有益的跨越障碍的心理沟通,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二)、湖南长沙在辛亥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蔡锷是湖南邵阳人。中国近代辛亥革命时期军事家,再造民主共和的元勋。蔡锷虽不是长沙人,但他青少年时就在长沙时务学堂求学,他还曾写下了一首《咏岳麓山》的豪迈诗篇:“苍茫云树直参天,万水千山拜眼前。环顾中原谁是主,从容骑马上峰巅”。同时,黄兴、蔡锷现都葬于长沙市岳麓山。 (三)、加快城市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城市建设是一个历史范畴。任何一个城市的建设都应继承历史,立足当代,展望未来。成功的城市一定是在保持自己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城市。与城市文化的发展相适应,市民的文化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城市进步的推动力,这是城市发展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 城市是文明的结晶。城市建设要充分保护和利用自然地理条件与历史人文资源,建设自然风貌与城市景观交融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营造整洁、绿色、美丽、现代、文明、友好、祥和、活泼、有序的氛围,使人们能深切地感受到历史人文的感染力。新世纪,中心城市建设应当做到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以构成现代化文化体系的主旋律,体现时代特色。 ( 四)、公开场所塑像是营造现代城市人文环境的重要手段。 公开场所树立塑像,既是社会纪念某些杰出人物的方式,也是倡导后人效法前哲的形象教材,因此历来受到重视。 名人雕塑的不断涌现,营造了城市人文环境,增添了艺术氛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巨变,城市雕塑再次受到青睐。 (五)、长沙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还要进一步突出特色。 没有历史的城市是苍白的。在星城日新月异的今天,挖掘厚重的湖湘文化历史底蕴以提高城市品位,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而城市雕塑这一形式,也已越来越多地为经营城市的决策者们所采用。 无论是黄兴路已建成的反映长沙风俗民情的“老长沙”系列雕像,还是即将建设的展览馆路的“辛弃疾与飞虎军”雕像,或是“朱张渡口”处立朱熹和张式的塑像,创意都无可非议。但是,以雕塑体现湖湘文化特色,再没有什么比为辛亥革命名人塑像更贴切、更有现实意义了。 二、修建孙中山、黄兴、蔡锷铜像的具体设想。 长沙市有中山路和中山亭。在中山路上建孙中山铜像,并在其基座上题刻孙中山经常提倡的“天下为公”四字,意义深远。黄兴是长沙历史名人,长沙市中心的商业老街黄兴路因之得名。在黄兴路步行街上建黄兴铜像,并在其基座上题刻体现黄兴精神的“笃实”、“无我”四字,是再合适不过了。长沙还有一条蔡锷路。在蔡锷路兴汉门地段建设蔡锷铜像,并在其基座上题刻他的咏岳麓山诗,既有诗情画意,也有历史意义。 过去孙中山先生四座铜像是由日本友人梅屋庄吉捐建的。参照历史做法,我们民革作为继承和弘扬辛亥革命先烈们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精神的参政党,要多做工作。明年是辛亥革命重要领袖黄兴诞辰130周年。民革湖南省委决定举行一系列纪念活动,对全省民革党员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继承和发扬黄兴的遗志,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而贡献力量。民革省委并决定捐建一座黄兴铜像作为纪念黄兴诞辰130周年的一项活动内容。其他两座铜像,则建议由政府或社会捐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