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武冈市蔬菜基地建设的建议
近年来随着我市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专业蔬菜基地正在不断萎缩。东塔、乐洋、玉龙、革新、资江、洞庭等一批老蔬菜基地已全部或部分征收为建筑用地,全市现有城镇专业蔬菜基地不足600亩。而我市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吃菜人口不断增加,现已达17.3万。按县级市人平蔬菜面积3厘(湘政发〔2010〕31号文件)规定标准计算,我市专业蔬菜基地面积应为5190亩,现缺口面积4590亩。基地面积过少导致我市菜价一直比周边县市高,且质量难以保证。我市商品菜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尤其是反季节蔬菜,基本上依赖外调。据调查,每天从外地调入我市的蔬菜达20—30吨。到了非抓不可的地步。
一、存在的问题
1、在蔬菜生产上,受到传统种植习惯的影响。科技意识还有待提高,与无公害生产的要求不相适应。蔬菜生产不成规模,品种规模区域化程度不强,种植较散,受季节变化影响大。
2、组织化程度不高,安全生产意识不强。发达国家基本采用大农场种植方式和机械化统一作业,在作物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因此成本低,质量高,药残少。而我市菜农多实行“分田劳作”的小农生产。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蔬菜生产沿用家庭模式,限制了生产规模并妨碍先进技术的大规模应用,难以做到统一管理和规范生产。部分菜农在种植过程中违反农药安全使用规则,化肥施用不当直接导致产品质量下降,我市近几年也曾经发生过蔬菜中毒现象。
3、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难普及,新技术、新品种得不到很好的推广。山东蔬菜抓得好,主要是与大专院校等科研单位及省部级推广部门结合紧密,一方面通过项目支持,另一方面地方财政每年拿出部分资金加大对无公害蔬菜先进技术、新品种的推广。
4、缺少龙头企业,品牌意识不强。我市蔬菜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水平低,没有蔬菜加工业,一直是我市蔬菜生产的瓶颈,尚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2008年我市邓元泰、司马冲镇生产的红茄,因逢世界金融危机,红茄卖不出去,由于没有蔬菜加工业,导致红茄基本上烂在地里,菜农损失惨重。
5、大棚蔬菜栽培面积较少,发展难度大。我市大棚蔬菜种植面积只有300余亩,且基本上是老化的竹架大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差,遇上冰灾、水灾、旱灾,对蔬菜生产就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由于蔬菜大棚前期投入大,风险也大,一般菜农无钱投入又没有胆量投入,政府对此支持较少,使得我市大棚蔬菜的发展举步维艰。
6、无公害蔬菜优质不优价。我市蔬菜市场没有设立无公害蔬菜柜台,导致施用农家肥、品种好的无公害蔬菜与普通蔬菜一样价格,优质不优价,抑制了菜农生产的积极性。
7、蔬菜市场准入没有普及。我市农贸市场、超市的检测机构不完善,平时基地蔬菜的抽检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没有将农残超标的蔬菜拒之于门外。居民没有真正消费“放心菜”。
二、建议
市委、市政府对蔬菜生产已经能够引起重视,召开了专题会议,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效果还不明显。 我们建议:
1、加强政策扶植力度。进一步重视和增强对蔬菜基地发展重要性的认识,真正将蔬菜生产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在资金、技术、信息等诸多方面拿出一部分发展蔬菜,重点支持连片百亩以上规模化专业蔬菜基地的土地整理、标准水渠修建、道路硬化等高标准基础设施建设。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在各乡镇、办事处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本乡镇、办事处的种植经验和技术优势,优先发展具有优势的蔬菜品种,上规模,上档次。按照“一乡一品”的发展思路,扬长避短,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在晏田、稠树塘、秦桥、邓家铺等东部乡镇发展较耐旱的辣椒、茄子等蔬菜;在离城区较近、交通方便、水利条件较好的地方发展专业蔬菜基地;在海拔教高的地方发展红茄、西红柿等延季蔬菜。
3、健全完善销售服务网络。一是改善蔬菜市场服务设施,增强蔬菜吞吐能力,建立无公害蔬菜销售平台。二是要鼓励、扶持农民专业营销组织的发展,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推动农民组织的健康发展。
4、提高蔬菜种植的科技含量。充实科技队伍,从大专院校录用蔬菜专业毕业生开展蔬菜工作,同时加强对菜农的技术培训,提高蔬菜种植水平。继续加大蔬菜种植技术的推广力度,扩大反季节蔬菜面积。有针对性的引进蔬菜新品种,加快蔬菜品种的更新换代。以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生产为突破口,全面提高蔬菜产品质量。
5、加强蔬菜检测,完善市场准入。由于产品检测费用高,蔬菜基地的蔬菜及外调的蔬菜不能及时进行检测,需要政府进行管理,在资金上进行大力支持。
6、充分发挥蔬菜办的作用,提升蔬菜办的地位。“菜篮子”工程是市长工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民生工程,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市人民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我市蔬菜办以前是副科级单位,而现在是农业局的一个股室,经费及编制都适应不了新形势下蔬菜工作的要求。建议把蔬菜办升格为副科级单位,增加编制及工作经费,促进蔬菜工作更好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