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醴陵市油茶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油茶是我国南方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茶油是世界4大主要食用植物油料之一,被誉为“东方橄榄油”和“软黄金”。中国茶油产量占全球的90%以上,而我国茶油产量的近50%在湖南,醴陵油茶产量在全国全省都占有重要位置。作为油茶大市(县),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油茶产业,走出一条兴林富民的科学发展之路,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加快醴陵市油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油茶有着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维护国家油料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能为维护国家油料安全作出醴陵应有贡献
粮油安全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事。近年,由于油料产量徘徊不前,国内食用植物油产需缺口不断扩大。每年我国进口植物油在300万吨以上。在大豆产业基本被外资控制后,充分利用丰富的山地资源,挖掘木本油料植物的生产潜力,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是破解我国食用油供应紧张、保障国家油料安全一条重要的途径。我市油茶面积分布广、增产提质潜力大、在全省、全国地位突出,发展好油茶产业,可以为改善我国食用植物油的生产和消费结构、维护国家油料安全起到积极的支撑作用,为国家和平发展作出独特的贡献。
(二)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油茶树“寿经三四百年尚如新植”,一次种植,长年受益,是名副其实的“铁杆庄稼”。据测算,1亩高产油茶的产值约为4.2亩油菜的产值。而新造高产油茶林第三年可投产,第八年进入盛产期,每亩产值最高可达3000元以上。茶油是一种优质食用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是橄榄油的3倍,具有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保健功效,长期食用能延年益寿,《中国药典》(1995年版)将茶油作为药用油收载,茶油因其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内服、外用都有很好的效用。因此,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对活跃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有利于构建现代生态文明
油茶是常绿阔叶树,花色鲜艳,既是观赏植物,又是蜜源林,适应性强,对土壤的要求不高,能抵御冰雪等恶劣自然灾害的侵袭。它不与水稻和蔬菜争地,且具有数倍于粮食作物的经济效益。
在我国耕地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仅靠大力种植油菜、大豆来缓解食用油供需矛盾的空间十分有限。大力发展油茶林,可有效缓解食用油供给和耕地紧张的双重压力,不但可以保护耕地“红线”不受侵占,而且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对于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维护粮食安全也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而且能美化人居环境,改善醴陵生态环境,增加森林碳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可开发出独具魅力的林业旅游,茶花盛开、茶果成熟时,吸引长沙等周边城市的市民前来观光旅游,赏茶海秀色、体验采摘乐趣、购买纯正本土茶油。
二、加快发展醴陵市油茶产业发展具有良好基础
(一)油茶产业发展的潜力大
茶油是世界上公认的质量的食用油之一,国际粮农组织已将其作为重点推广的健康型高级食用植物油。美国卫生研究院营养合作委员会主席西莫奥普勒斯博士称中国油茶籽油为“世界上最好的食用油”。油茶是大自然赋予三湘大地的瑰宝,油茶树适应性强,不与粮棉争地,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的醴陵具备油茶产业良好的发展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从单产看,还有很大潜力。油菜、花生、大豆等大田油料作物一般亩产30-50公斤,油橄榄约为80公斤,而当前醴陵油茶的亩产还只几公斤,差距很大。林业专家指出,“老龄油茶林只要经过垦复施肥,产量可以翻番,高接换冠,亩产可达30公斤以上,铁城一号良种油茶亩产普遍在65公斤以上,最高亩产可达84公斤,湘林系列良种油茶一般亩产30公斤以上,高产栽培可突破50公斤”。从市场看,还有巨大需求容量。我国食用油常年消费量在1400万吨左右,而生产量只有800-1000万吨,每年需进口数以百万吨计的棕榈油、橄榄油作为补充;目前我国人均消费植物油约10公斤,而世界平均水平在15公斤以上;茶油在整个食用油中仅占不到3%的市场份额,随着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不断追求,其消费量必然成倍增长。从价格走势看,仍有较大上升区间。近年,国内毛茶油价格一路走高,由每公斤30元快速上升到2010年的80元左右,精炼茶油价格则上升到140元以上,而橄榄油价格普遍在200元以上,在国际市场上茶油与橄榄油都是“油中珍品”。茶油中的油酸、亚油酸等营养成分高于橄榄油,价格不及橄榄油50%。“人参卖了萝卜价”,巨大的落差正是茶油所具备的竞争优势,也是扩大市场份额的利器从加工角度看,有很大增值空间。油茶全身是宝,茶枯可作农药、化肥、饲料,茶壳可提取拷胶、活性碳、碳酸钾等林化产品,茶油具有不易养化、与皮肤亲和性好且渗透性强、安全无毒副作用等特点,是优良的加工艺洗涤、化妆品的原料植物油,茶壳和茶根可培育味美价高的茶树菇。日韩等国长期从我国进口茶油用于加工高级护肤化妆品,东南亚诸国则从茶籽、枯饼中提取皂素、制生物农药和机床抛光粉等,加工产生的附加值是茶油的几十倍。
(二)发展醴陵市油茶产业的优势大
传统优势明显。全市各个乡镇都在宜栽山地,过去都有过成片油茶林。早上世纪五十年代通过群众性的垦复开发就将油茶产量由建国前的945 吨提高到 2050 吨,七十年代通过建立各类丰产林基地建设,八十年代低改后总产量提高到 3310 吨,属于全省领先水平,现常年总产200多万公斤,2001获全国油茶之乡的称号,被誉为湘东油海。1980年总产居全国第四位,受到国家林业主管部门、省林业厅的多次表彰。我市现有油茶林近70万为亩,占林地面积的39%,占全省总面积的3.9%。
科技优势较大。我市林业科技队伍现有干部职工 124人,其中高级工程师 4 人,工程师 24人,创新科技成果,曾获全国全省科技奖励 3 次。先后引进推广湘林一号、茶陵166等良种22个,推广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3 项,最高亩产油达 84公斤以上。
加工基础较好。全市共有大大小小的油茶生产作坊100余家、油菜合作社及公司14个,流转土地面积 10万亩,加工企业 2 家,年加工能力上千吨,投资一百万元的生产线有一条,年生产能力可达到400余吨的规模, 露露旺公司2009年通过株洲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株洲市油料加工企业的龙头,生产的“金农”系列茶油在市场上有一定的声誉。
积极性较高。市委、市政府把油茶生产摆在了重要的工作位置,市林业局每年安排400万元用于油茶的开发生产补助。醴陵的干部群众对油茶有着浓厚的感情和很高期望,近10余年,每年的提案议案不断,社会呼声很高。
(三)发展醴陵市油茶产业的意义大
从我市农业的市情看,粮食、牲猪、禽类的发展都达到相当的高度,唯独油茶的发展空间大,它作为绿色食品、朝阳产业,依其现有优势是完全可以打造成我市农村经济首屈一指的支柱产业。从现在抓起,再花5-8年时间,新造高产示范林10万亩,达到80万亩的规模,按亩产30公斤,每公斤80元计算,全市油茶总产将增加到9000吨 ,油茶产值即可突破7亿,全市农业人口人平可增收800元以上。如果产量增高,再考虑深加工增值的因素和物价上涨因素,达到10亿甚至更高的产值决不是异想天开。所以,发展油茶对醴陵农村经济的再提速意义可谓深远。
三、醴陵油茶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经营规模不够大
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大部分油茶林分山到户,承包面积小的不到1亩,面积大的也只有7—8亩,经营者单兵作战,既不愿意投入,也不垦复施肥,绝大部分油茶林长期处于自然生长状态,有的农户有 “分祖宗山,收露水财”的陈旧观念,有的农户以保证家庭食用为目标,形成商品量较低。。茶油产品生产企业也大多偏小,资金不足,设备陈旧老化,开发能力受到限制。
(二)产量效益不够好
全市约有30%的油茶林是新中国成立前就存在的,属于多代萌生,树株老化。品种混杂,既有寒露籽,又有霜降籽,还有珍珠籽。部分地方为茶、杉、松混交林,加之长期粗放经营,有的地方荆棘比茶树还高,人很难进去采收。处于野生半野生的生产方式下的油茶林平均亩产茶油仅5-6公斤,远未达到应有的产量水平,部分农户懒于采收。产量是效益的基础,这,严重影响油茶产业发展。
(三)科技含量不够高
目前,全市真正使用良种更新造林的面积约3万亩,只占油茶林总面积的4%,而且良种推广应用处于不规范的自发状态,栽培和加工的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强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当前我市的油茶榨油方法仍然是卧式或立式油榨出油,出油率低,没有从事茶皂素、脱脂粕、高级化妆品、茶碱素等生物农药及其生物产品精深加工生产的企业. 加工业的滞后已成为制约影响油茶发展的重要原因。
(四)管理产权不够清
想投资发展的无法得到长期有效的产权保障,有经营管理权的又不愿投资;森林火灾时有发生,个别村组茶林损失殆尽。2008年,石亭镇黎家洞村一次火灾就焚毁油茶林1000余亩,2011年,神福港镇大溪垄村因村民清明扫墓引发火灾烧毁油茶林400多亩;还有砍树烧木炭等破坏行为也有一定发生;修路、办厂等损毁油茶林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仅均楚镇沿歇军线某村办厂、建房就损毁油茶林200多亩。采收秩序维护难,政府抓得紧的年份好一些,有的年份甚至提前近1个月上山采收,造成产量和油品下降;有的乡村还发生了偷摘哄抢。
四、醴陵市油茶产业发展的战略建议
国家林业局专门成立了油茶产业发展办公室,把油茶等木本粮油产业确定为着力培育的十大支柱产业之一,将从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 “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设立了油茶专项,“十二五”,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食用油料安全的重视力度。醴陵市家秋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的“优良油茶无性系快繁育苗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列入了国家星火计划。可以说油茶产业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即将到来。
(一)明确总体思路
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政策支持为动力,以培育资源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依托,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林地流转为核心,使油茶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转变,逐步形成贸、工、林一体化,产、工、销一条龙的产业体系。
(二)坚定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是打造中国油茶之乡和全国重点油茶生产基地强县。用3-5年的时间新造油茶10万亩,垦复抚育50万亩,高接换冠改造低产林20万亩,到2015年使全市油茶林面积达到80万亩,其中油茶丰产林面积达到30万亩。实现农业产值7个亿,加工产值突破1个亿。建立高标准的油茶优良品种采穗圃和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培植一至两个油茶精深加工企业。初步实现资源培育基地化、经营管理集约化、林油发展一体化。
(三)搞好产业布局
S313沿线油茶产业带新造4万亩,改造10万亩。醴官线沿途低改8万亩,新造2万亩,船湾—泗汾—大障--贺家桥—均楚一线低改10万亩,新造3万亩,城区周边改造2万亩,新造1万亩。形成“一带三区”的油茶产业布局。
(四)明晰推进步骤
总体按照每年低改8万亩,新造2.5万亩的速度推进。 第一步加快油茶种苗建设,2011年开始,按照每年2.5万亩的新造任务,需要良种苗木200万株。巩固并提升现有70亩的采穗圃。第二步搞好示范样板。以均楚镇为中心新造1万亩,高接换冠2万亩,以黄獭嘴镇作老树改造1000亩示范,以板杉乡茶子山村为中心办好1000亩高产示范区。以沈潭为中心办好1000亩的新造示范区。以栗山为中心办好1000亩的低改示范区。。第三步在国家油茶产业发展规划指导和省、株洲市支持下,按时完成全市油茶产业发展的建设任务,在实施上述三步的同时全面推广节本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升生产水平。
(五)突出抓好油茶产业化
力争通过5年左右努力,形成1个以上省级龙头企业,2-3个株洲市级的龙头企业。扶持组建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100个以上,流转面积30万亩以上,形成市场引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有协会,协会带林农的现代油茶产业发展格局。
(六)完善配套服务
建立并规范林地流转土地配套政策,优化发展环境,为企业、社会资本的投入提供法律保障。
五、加快醴陵市油茶产业发展的战略举措
(一)高度统一思想,突出解决认识问题
发展油茶产业,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油茶产业的重要性、可行性和战略性,统一思想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在发展油茶产业上,必须力除“四无论”。一是无关论。山上种不种,种什么?是农民的事,政府部门不必管。发展油茶既不是创新工作,也不是重点和中心工作,全省都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谁愿回到传统农业上去。二是无效论。现在人工成本高,打一天工能赚几十甚至百把元钱。对农民讲一年种几亩油茶,不如出去打几天工,认为无利可图。三是无力论。油茶生产投入大、花工多,要发展成产业无能为力。四是无益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为什么要我们抓,抓好了,到时是别人的成绩,没抓上,自己费力不讨好、不值。
(二)组建领导班子,着力解决工作力度问题
市委市人民政府要成立高规格的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要确定一名副市级干部专抓,发改、财政、农办、林业、民政、税务等部门参与,乡镇也要明确一名副职集中精力来抓。要把发展油茶纳入市、乡(镇)两级的经济发展计划,要列入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建议列入政府对乡村的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制,实行一把手负总责的目标考核制。建议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我市油茶产业发展的决定》,科学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三)强化扶持政策,积极解决资金问题
要实现醴陵油茶产业发展目标,是一项浩大工程,需要巨额资金,总投入预计 4亿元以上。建议政府采取以奖代投的方式,给一定补贴鼓励生产。从今年开始到2015年,对新造油茶达到一定规模(建议500亩)每亩补助400元,低改抚育每亩补助200元。资金可争取列入国家和省油茶示范市年可解决一部分,实施库区移民项目时安排一部分,市本级财政预算一部分,引导民间资本投入一部分,争取金融部门对油茶生产企业及大户给予信贷支持一部分。
(四)优化资源配置,加速解决好集约化问题
油茶要形成产业必须走上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公司化。只有集约经营,才会有人投入,有科技进入,有机械上山,最终才会实现效益,形成产业。在明确山权的基础上,加速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鼓励各种社会主体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采取合资独资等形式,通过租赁承包、拍卖转让、土地茶林入股、合作经营等形式实现林地使用权流转,实现集约经营。一是实行公司化运作,工商按程序办理各类油茶开发公司的营业执照,让其成为合法主体,享受银行贷款、税收的优惠政策。二是在明确林权的基础上和不侵犯林农利益的前提下,乡(镇)、村要主动做好群众工作、首先让集体山权顺利实现土地流转。对既不造又不准允许通过流转方式让别人造林的集体山,政府要通过收取少量的荒山绿化费予以制约。三是政策性资金不撒胡椒面,重点扶持上规模的生产经营户。四是每年对油茶生产企业及大户和成效突出的乡村进行表彰奖励。
(五)扶持龙头企业,稳妥解决产业化问题
积极引进域外油茶加工龙头企业,优选扶持本地我市油茶加工企业,引导产业龙头企业主动承担起油茶产业化的重任。首先要能够达到满足我市油茶加工的生产能力。 打响醴陵本土油茶品牌,力争5年内达到扶持产值 1亿元的龙头企业目标。同时,要建立好“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设1000亩以上的生产基地。争取5年左右的努力,推广先进加工技术,打造成省级龙头企业,通过在生产定型、品牌形成后,要按照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和食品安全的有关规定,对土油榨房逐步清理关闭。
(六)完善保障机制,认真解决投资环境问题
按照“谁投资、谁造林、谁受益”原则,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由于油茶生产周期长、面广、矛盾多,乡(镇)、村要主动承担优化发展环境的责任。为保护投资者和林农的利益,凡土地流转须通过市林业产权机构予以登记备案。同时,投资者必须按照我市油茶发展规划要求,不得毁林造林,不得占用耕地造林,不得侵犯林地所有者利益非法造林,以确保油茶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