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当前在农村发生的“以卖为骗”现象
最近回乡,遇上了一场在村里开展的营销活动。销售方自称来自广西某地,此次直接来贵地销售产品,既是为了节省广告成本,也是为了方便顾客,销售时间为7天。
根据笔者的了解及村民的反映,这伙人的行销手段有步骤的开展。第一天免费向村民发放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比如小包洗衣服、牙膏、牙刷、过筛篮子、小包装的药酒等;第二天,他们又准时前来发放这些小物品,并向村民发放一张会员卡,要求下次免费领取时使用;第三天,凭借会员卡,继续向村民发放一些小物品,并开始兜售自己的药酒产品,能保健能治病,可饮用可外涂,号称价值一箱几百元,有会员卡的有较高的折扣,由于乡下老年人多,买的人不在少数;第四天,他们开始卖数百元一箱的药酒;后面几天他们专门销售药酒,种类也多起来,价格也更高。据悉,这些人在一个地方一回就能卖出上万元甚至数万元的药酒,而买到药酒的村民反映,这些药酒并无明显效果,此时销售人员早已不见踪影。
据笔者所知,这种行骗行为在同一个村子就已经发生多起,许多地区都存在这种现象,尤其是那些人口以留守人员居多的地方,有卖劣质药酒的,有卖劣质电器的,还有卖劣质内裤的,说是穿上就能治病,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笔者给这类事件命名为“以卖为骗”。它不仅是直接危害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还破坏了经济秩序,甚至可能造成群体事件。据了解,在笔者家乡相邻的镇子有一个村庄,有村民识破了他们的骗局,将行骗人员狠狠的打了一顿,并砸翻了行骗人员的车辆,还好当地派出所及时赶到,才不致事情进一步恶化。
“以卖为骗”为什么在农村如此盛行,笔者想有如下几点原因:
1、当前农村老弱妇孺等留守人员居多,对骗局的识别能力不高。目前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不能令人满意,青壮年多外出务工挣钱,使得农村出现了由老弱妇孺留守的现状。这些留守人员,文化层次多较低,接收外来讯息的渠道不多,因而受骗的几率也高。
2、农村对一些生活必需品存在需求,比如电饭煲、电风扇等生活电器。这些年,虽然随着我们国家的一些惠民政策的落实,乡村交通条件大为改善,但由于农村地处偏远地带,购买生活必需品,必须到镇上等集贸市场,且青壮年劳力外出,对于留守人员来说这些事情仍然不太方便。
3、行骗人员手段隐蔽,上当几率大。这些行骗人员深谙人爱占小便宜的心理,通过一些小便宜来褪去村民们的防备,同时,他们运用一些销售策略,将在城市流行的会员俱乐部制度融入到销售当中,循序渐进,让村民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享受,使得村民更易上当。
4、行骗活动被举报花费的时间较长,相对城市安全。农村没有工商、公安等部门,举报行骗活动不易。即便是举报成功,裁定售假卖假,违法成本也不高。
此外,基层公安、工商部门、村干部的不作为等也在一定程度纵容了“以卖为骗”的蔓延。
为国家计,为民生计,笔者建议:
1、在乡村设立公安、工商联络员,将乡镇坐点的制度落到实处。可以在每个村的村部设立一名公安、工商联络员,由当地村干部担任,一有这类事件发生,随时报告公安、工商部门。同时,乡镇公务员下乡坐点的制度要落到实处,不能只是下乡吃吃饭、打打牌,要为民谋实事。
2、加大查处打击力度,直接对行骗人员产生威慑力量。稍有良知的骗子还不骗老人小孩,这些下乡行骗之人,正是看中了乡村中的老弱妇孺,实在是可恶至极。留守人员本来就没有什么经济来源,还要被骗去数百元,对于大部分留守人员来说都是不小的数目。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农村的稳定,也不利于当地经济秩序,必须加大查处打击力度,提高这类事件的违法犯罪成本。
3、发展好地区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当前的城乡差距较大,青壮年只能外出务工挣钱,导致大面积的留守问题出现。发展好当地经济,既能留住当地青壮年劳力,又能丰富满足老百姓的物质、精神生活,“以卖为骗”也就失去了市场。
4、在省级卫视加强宣传,提高村民的防骗意识和知识。近年来,农村收留人员上当受骗的事情层出不穷,开始是直接上门行骗的,后来就开始变换手段,挂羊头卖狗肉,以卖为骗。所以,加强村民的防骗意识和知识是很有必要的。省级卫视的宣传尤为重要。因为省级卫视每个乡村都能收到,而市、县一级的电视台由于不能上星,有些地区无法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