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加强参政党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一、推进参政党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意义
民主党派干部虽然不是中共党员,但也是党的干部队伍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当中,有大量的知识分子,不少还是学有所长的专家,是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参政党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不仅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各民主党派新老更替,而且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民主党派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更好地发挥参政党作用,就必须努力培养出一大批才华出众的接班人。
选拔和推荐德才兼备的民主党派人士担任政府、司法机关等的领导职务,既有利于保持领导班子的结构,也有利于对中国共产党实行民主监督,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能够扩大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途径和空间,扩大有序的政治参与;能够更好的发挥统一战线成员的作用,广开言路,广谋善策,推进党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减少和避免决策失误;能够充分发挥党外人士的监督作用,并同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强有力的监督体系,提高中国共产党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民主党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现存在的问题
1、年龄结构不合理,年龄老化现象明显,好些民主党派离退休人数占到50%左右。
2、随着国家经济改革深入、调整产业结构,改制企业是渐增多,这些单位党员为了谋生,流动性大,多年难以参加党派活动,形成“挂名党员”现象。
3、组织结构单一,许多民主党派党员大多数来自医疗卫生、文化教育领域,行政单位成员少;专业技术人员多;一般成员多、担任领导职务成员少。
4、平时不注意和各级统战部门联系,许多党员没有见过统战部门和政府单位领导。
5、基层组织的经费欠缺,导致基层组织活动少。基层组织工作主要是依靠各成员的奉献精神和参与意识展开,长期的经费欠缺,容易导致基层组织活动的参与热情降低,活动难度加大、效果欠佳,吸引力缺乏,组织发展壮大受到一定影响。
三、推进参政党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积极做好人才贮备
1、要建立后备干部人才库,建立完备的人事档案。
根据新形势下统战工作的需要和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的客观要求,对党务工作、参政议政所需领导干部进行科学的调查预测,确定后备干部总数。积极吸收一些年纪轻、素质高的代表人士,保证足够的人才储备。建立一支以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类别的后备干部队伍。在门类构成中,有行政
领导型人才,又有经济管理型人才。还有适应政府工作的人才。
2、坚持标准,扩大视野,拓宽渠道。
正确处理好发展与巩固、数量与质量、重点与非重点、发展骨干成员和发展一般成员的关系,积极吸收一些年纪轻、素质高的代表人士,保证足够的人才储备。
3、及时补充,保证质量。
为了使民主党派后备干部队伍起点高、质量好,必须定期对后备干部进行筛选,有进有出,滚动管理,使后备干部队伍始终保持数量足、结构好、活力强。特别是基层组织换届之后,应及时对现有的后备干部人才库进行调整和更新。这样就能不断为后备干部人才库补充新鲜血液,实现后备干部人才库的滚动建设和动态管理。
(二)善于发现人才
1、在组织发展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将那些发展潜力较大、在所从事的工作领域有一定代表性的年轻知识分子吸收到各党派来。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是建立后备干部队伍的基础,在稳妥发展的基础上,应积极拓宽组织发展新领域,本着坚持“高政治素质、高学历、高职称”原则,着重在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以及有高级专业职称的人员中物色新成员,以保证民主党派成员的代表性及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
2、考察过程中发现后备干部。
在领导班子调整、换届考察、年度考核时,及时把群众公认、政治业务素质好、各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年轻干部名单纳入后备干部人才库。
通过参加基层组织的生活会,直接与广大民主党派成员面对面接触交流,从中发现优秀人才。
在解决突发性和复杂性矛盾任务中发现后备干部。在完成这些艰巨任务过程中,能够集中、全面反映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能力水平和工作作风。还可以在招商引资、重点工程建设等工作中发现优秀人才,选拔后备干部。
(三)全方位大力培养人才
1、应注重民主党派理论和业务培训。
(1)建立和完善后备干部理论学习制度,制定后备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以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加强对后备干部的培养,大力提高后备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为后备干部的成长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2)通过举办专题学习班、培训班、参政议政座谈会、报告会等形式,选送后备干部参加各级社会主义学院学习,通过专门的政策理论、行政法规等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培训,加强后备干部的知识更新。帮助后备干部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思想认识水平。建立和完善后备干部在职学习、脱产学习制度,改善后备干部的知识结构,加强后备干部的知识更新,帮助后备干部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组织学历层次较高、发展潜力较大的后备干部赴外培训,开阔视野,提升能力。
2、在实践中按梯队、有层次地培养民主党派后备干部。
强化实践锻炼。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后备干部,为他们健康成长“搭台子”、“压担子”,推荐后备干部担任基层组织领导,担任各类社会职务,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有意识地锻炼培养他们的组织领导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让后备干部在基层和经济建设的第一线经风雨、见世面。放手让他们去干、去闯,使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工作方法,积累成功经验,提高领导能力,全面增长才干。让他们担任党内职务和从事参政议政工作,通过党务工作和社会工作进行锻炼。
注重眼前,同时还要兼顾长远。按年龄、业绩等将后备干部分为第一、二梯队,有步骤有计划地培养后备干部。在层次构成中,既有拟任较高级别领导职务的后备人才,还有拟任一般级别领导职务的后备人才。在梯次构成中,既有近期任用的“应用型”领导人才,又有新世纪新阶段的“储备型”人才。
3、注重轮岗交流。
积极探索挂职锻炼、换岗交流等新形式、新办法,有计划推进后备干部轮岗交流,让后备干部在多岗位锻炼中丰富阅历、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提高了后备干部的综合素质
(四)科学规范选拔人才
1、建立科学规范的后备干部选拔制度。
民主党派选拔后备干部时,必须注重个人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综合能力的统一。本着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把好政治关和品质关,全面考察后备干部的德、能、勤、绩、廉。坚持把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首要工作,不断创新后备干部选拔方式,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决破除论资排辈等陈旧思想,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眼界,不断创新后备干部选拔机制,努力建设数量充足的后备干部队伍。
民主党派选拔后备干部必须坚持以下原则:1、接受中共同级党委领导的原则;2、德才兼备、任人唯贤原则;3、广泛推荐与民主集中原则、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4、公开选拔、择优选用原则;5、备用结合、动态管理原则。
2、对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拔实行民主集中制、公开选拔择优录用原则。
公开选拔后备干部。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公开后备干部选拔资历条件、职位类别、选拔程序、择优选拔。不唯“亲”,以免把培养后备干部作为培养亲信、排除异己、拉帮结派的途径;不唯“虚”,深入基层,调查走访,听取各方意见,不被假象所迷惑,特别是不能给个别善于吹牛拍马、品德不端者以任何可乘之机;不唯“才”,坚决克服重才轻德的倾向,避免干部“带病”上岗。
经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征求人选所在单位中共党委意见、与当地统战部门交换意见、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报上级组织备案。以保证客观、公正、合理地选拔后备干部。
(五)积极主动推荐人才
做好后备干部的举荐是事关参政议政质量的大事,也是衡量民主党派干部队伍建设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准。对优秀的民主党派后备干部,除及时在民主党派内部进行安排外,还要加强与中共统战部门的联系,抓住各种时机,积极、主动、适时地向外推荐,积极为民主党派后备干部的成长铺台阶、搭舞台、压担子,争取民主党派优秀人才的政治安排和实职安排工作取得更大进展。
1、积极推进民主党派后备干部推荐安排的经常化、制度化,减少随意性。中共各级党委要从实现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政治高度,制定一些硬性的措施,出台一些硬性的规定,推进民主党派干部推荐安排的经常化、制度化,减少随意性,切实做好民主党派干部的推荐安排工作。
2、中共各级组织在民主党派后备干部推荐安排工作中要做到重视、主动、细致和扎实;坚持党管干部与尊重民主党派自主权相统一。要把民主党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到当地党政干部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在政府及各部门的领导干部的安排配备过程中,全盘规划,统筹安排。
3、民主党派对于被确定的后备干部,主要领导要经常予以关心,经常进行沟通、交流、帮助,重点扶持,全程培养;主要领导还要对这些干部所在单位进行走访,就干部的工作表现、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等与所在单位党委进行交流,及时掌握他们的工作情况和思想动态,并把他们参加民主党派组织的各项活动情况反馈给所在单位,以增进了解和沟通,加强对后备干部的培养和推荐。增加民主党派后备干部推荐的成功率。
4、积极走访民主党派成员所在单位党组织,向党组织充分推荐。希望党组织将这些优秀的民主党派成员提拔到一定的领导岗位,营造民主党派后备干部在本职工作中良好的成长锻炼环境;推荐优秀后备干部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有关单位挂职等,使后备干部通过担任社会工作、挂职锻炼等方式,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能力。
(五)完善后备干部管理机制。
1、要建立思想工作汇报制度。要求后备干部定期向所在单位党组织和本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每年对自己工作进行总结,形成书面材料。通过制度的实施,使干部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组织上对其有一个阶段性的评价。
2、要建立跟踪考察制度。对后备干部要定期跟踪考察,同时开展民主评议活动,从而增强后备干部的自我锻炼意识和自律意识。3、进一步完善动态管理制度。要建立和完善进出通畅的优胜劣汰机制,坚持动态管理。对那些本职工作实绩不突出、所在单位评价不高、群众意见较大,不适宜再作为后备干部的进行及时调整,并及时补充各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人才进入后备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