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湖南省委员会>近日要闻

【聚焦全国两会】何报翔委员:以发展旱杂粮作物为抓手保障我国综合粮食安全

来源: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湖南省委员会  作者:边源  编辑:  2022-03-09 00:00:00

2021年,中国粮食产量取得“十八连丰”,创下新高,同时粮食进口量也创下历史新高。2021年1-12月,中国进口粮食16453.9万吨,同比增长18.1%。其中,进口大豆9651.8万吨。当前以单纯鼓励主粮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粮食安全观,面临三大挑战:一是粮食生产结构与高质量粮食安全的矛盾凸显。二是旧粮食安全无法满足双循环新格局下的新需求。三是传统的粮食安全战略将不利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在乡村振兴战略和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新格局新要求下,传统的单纯以主粮衡量粮食安全的观,难以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粮食安全的需要,充分发挥旱杂粮作物的作用,对进一步落实国家粮食安全责任意义重大。为此,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民革湖南省委会主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何报翔建议:

一、重新定位旱杂粮在粮食安全中地位。跟随百姓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主动调整粮食种植结构,确立主粮与旱杂粮并重的发展战略。一是加强协同发展的产业政策研究。建议开展全国性的土地资源调查,根据土地资源状况和粮食需求结构,针对性编撰地区粮食生产规划,合理配比主粮杂粮结构,形成系统性的粮食生产规划,有效利用土地资源。二是根据实际需要制定旱粮产业发展规划。开展重点旱杂粮品种的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研究,有步骤地形成全产业链旱杂粮的发展规划体系。三是配套粮食生产的辅助体系。根据市场的需要,规划主粮和杂粮均能够使用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统筹水旱杂粮食收购,增强农机开发研究中心和仓储中心、交易市场等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能力,激活粮食生产和交易。

二、夯实藏粮于技战略增强农业科技储备。一是加强旱杂粮科技人才投入。适度加强高校的旱杂粮作物研究和研究人才培养,增加高校杂粮专业教师和课程配置,加大人才培训和培育力度,保障重点领域旱杂粮作物研究全覆盖。二是加强旱杂粮重大科研项目立项。针对相对薄弱的旱杂粮生产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科研立项,组织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农业企业的科研力量进行联合攻关。三是完善科研基础设施体系。加大旱杂粮作物优质资源种子库、基因编辑实验平台、病虫害实验室等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建设高水平农业科技研发平台。

三、增强市场化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与富民相统一。一是创新种植模式。建立高标准的农业机械化示范区,推广玉米、大豆、甘薯等主要适宜机械化种植的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建立高产样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广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二是创新组织模式。以加工龙头企业为核心,对接合作社,重点建立旱杂粮的新品种推广和产销对接体系,打通上下游,方便农户与加工产业市场相结合,助力农村粮食产业结构升级和粮食商品化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