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民革湖南省委员会>文化园地

【读书心得】始于历史自信,迈向文化自强——读《不尽的江河不断流》有感

来源:民革益阳市委会  作者:谭先第  编辑:  2024-04-28 11:00:53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领导干部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自2022年启动书香民革读书月活动以来,民革全省通过连续每年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民革党员形成了见贤思齐、力争上游的良好读书氛围。为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以“书香”铸魂,以“书香”修身,以“书香”增智,以“书香”促干,民革湖南省委会决定开展2024年度书香民革读书月活动,推出【读书心得】专栏,刊发党员所读所学、所感所悟。

最美人间四月天,又是民革读书季。

从民革湖南省委会的推荐书目中,我选读了《不尽的江河不断流——比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一方面是被这本书的封皮——北宋王希孟创作的千里江山图所吸引,另一方面其副标题“比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让我联想到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所描述的:“中东、印度、中国和欧洲,这四块地区的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平原,孕育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

时至今日,四大远古文明除了我们中华文明依然生生不息,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早已湮没在历史尘埃,古印度和古埃及文明也因外敌入侵和持续分裂从而导致中断。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绵延不绝,其关键因素和深层逻辑是什么呢?透过这本书,我展开了求索之旅,而作者也从四个维度给出了思考和答案:

一、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多元汇聚的文化合力。中国位于亚洲东部,气候、地貌、自然环境具备明显的优越性与多样性,既有农耕文明的内涵,也有草原和海洋文明的要素,是多元汇聚的结果。中国以黄河、长江为代表的大河流域,孕育了远超世界其他平原的农耕文化,而宽广、富饶的农耕文化,有助于核心民族的聚合与发展,周边的游牧民族只要踏进中原,就会与农耕文化迅速交融,成为中原文明的一分子。到西汉末年,汉朝的核心民族——汉族人口已近6000万,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人口比大约为10:1,这样的人口结构也持续到了现在,对中原主流文化的延续产生了深远作用。

二、尊师重道的文化传统。要传承必须有教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老师的地位极高,“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天地君亲师”是每个家庭叩拜的对象。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从而让中华文化在普通人之间不断传播传承,尤其是通过“师徒”、“家学”这两种传人、传家的方式,使得传道者都有强烈的内在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特质。要论社交媒体上最受长辈喜欢的昵称,“厚德载物”当仁不让,我们身边也总有那么几个叫“自强”的朋友,这足以说明《易经》的这句至简大道对我们中华文化的影响有多么深远。将个人作为发展的基础,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无论是做人做事都立足于提高自身的修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立足点就在个人,修身是最根本的前提。在古代寓言或神话传说也能反映我们这个特质,遇到洪水,我们靠“大禹治水”,而西方则靠上帝神启的“诺亚方舟”。这种在实践中依靠自身解决问题的精神,也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品格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经久不衰的内在动力。

四、开放包容的民族品德。自古以来,我们就是民族之间不断融合的多民族国家,包括饮食习惯、生活方式、语言、思想等等,历朝历代虽有元代、清代等少数朝代由少数民族统治,但其施政方略、治理模式仍然是汲取或沿用的汉族王朝,其本质都是同属中华民族的不同族群统治者的联合政权,这是对内的开放性,对外开放性则体现在我国对外来的基督教、清真教等宗教的接纳与包容,这体现在中华文明的“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这是作者杨共乐教授本书的核心观点,也是其作为一位史学家高度的历史自觉与学术自觉,历史与现实相互观照,学理与实践彼此融通,是我这本书读下来的最大感受。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要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坚定历史自信。中华文化的脉络,就如同不尽的江河,绵延不绝,奔腾不息,文化自信便在悠悠岁月的润物无声中不断积淀,成为中华文化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因密码”。立于新时代的潮头,唯有充分彰显文化主体性,增强中华文化的自豪感与主动性,方能从历史自信迈向文化自强,纵有万千风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牢牢擎起民族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