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丹心:一个石门女儿与她的千山翠叶
她手握烫金的硕士文凭,面前铺展着都市的璀璨前程,却将青春深深埋进湘西茶山的泥土。董昭,这位石门大山的女儿,用十年光阴完成了一场从都市精英到乡土耕耘者的“逆行”——这不是退守,而是一场以茶为名的深情奔赴。
创业寒冬中被铁锅烫出水泡的双手,镁光灯下捧起全国总冠军奖杯的高光时刻,泥泞山道上为茶农俯身授课的风雨晨昏,参政议政时字字铿锵的赤子建言……在她身上交织成新时代青年的担当图景。她让一片承载千年文明的东方树叶,蜕变为撬动家乡命运的“金叶子”,更在履职路上将茶香化为融合两岸的文化纽带。
从澧水河畔一间小小茶室,到惠泽千亩茶园的合作社与培训学校;从个人问鼎全国茶艺巅峰,到将技艺薪火相传,点亮上万名学员的眼睛与双手;从躬身泥土带领乡亲户均增收3000元的切实蜕变到民革党员身份赋予的千钧使命——董昭的故事,是“匠心”与“初心”在乡村振兴宏大史诗中,最温暖而坚韧的注脚。
她以茶为针,以情作线,在石门的层峦叠翠间飞针走线,缝补着发展的蓝图,也织就了自己与乡土血脉相连的命运。这“茶山丹心”,照见了一个新时代青年对大地最深的眷恋,也让我们相信——一片叶子的力量,足以染绿千山,照亮一方。
第一章:茶山脐带与归乡初心
炉火在冬夜摇曳,将董昭的身影投在“茶昭君茶工作室”斑驳的土墙上。2017年的石门县郊,寒意刺骨,她正徒手翻动滚烫铁锅中的茶叶。指尖触到锅壁的瞬间,水泡迅速隆起,又被粗粝的茶梗磨破。汗水和泪水无声滴落,“滋啦”一声在锅壁蒸腾消散。门外北风如刀,门内茶烟氤氲,倔强的身影在斗室中与杀青火候较劲——栗香初显的临界点,稍纵即逝。
这双手本可握住另一条路上的荣光。湖南农业大学的硕士文凭曾为她铺就城市坦途,写字楼的玻璃幕墙映照着看似确定的未来。但三百公里外,石门茶山的气息日夜召唤……最终她攥紧那张文凭,转身汇入返乡人流。山路蜿蜒如脐带,牵引游子回归生命的源头。
第二章:茶艺之巅与山野晨课
十年星火燎原。2017年盛夏,湖南卫视“茗声大震”舞台上,董昭一袭素衣,及膝长发低束脑后。素手执壶间,茶汤如溪涧流转,从容气度令评委赞叹“如竹林七贤自在风流”。当“总冠军”的喝彩响彻全场,奖杯折射的流光尚未消散,她已踏上夜归之路。
翌日清晨,雁池乡的老樟树下已架起黑板。董昭沙哑却清亮的声音穿透晨雾:“看,一芽二叶是精华,指尖要轻提——”茶农们围拢凝神,露水沾湿的草鞋在泥土上印出深深浅浅的痕。阳光掠过山脊,照亮她眉宇间的专注,也点亮了乡亲们眼底的光——奖杯只是刹那辉煌,而山野间被知识擦亮的眼睛,才是石门茶业真正的星火。
第三章:搭桥传技与茶农致富
她深知,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甘为桥,愿作梯——她积极牵线搭桥,将湖南农业大学、省茶叶研究所的顶尖专家教授们一次次引入这深山僻壤。罗坪乡的田埂边,白发教授捻土授课;子良乡的作坊里,技术员手把手调揉捻力度;田间地头,成了最鲜活、最接地气的课堂。累计超过六百名农户,在这里接过了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茶园科学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茶叶加工提质的核心技术。
2021以她名字命名的“常德市董昭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这不仅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工作室成立后,每年累计带动包括700多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内的1300多户茶农增收;技能培训和培养的学员达到了6000余人次;通过科学种植和标准化加工技术的普及,茶农们平均每户年增收稳稳超过了3000元。
望着乡亲们脸上那沟壑纵横却无比灿烂的笑容,董昭知道,这比任何奖杯都更厚重,是她扎根泥土、燃烧星火所收获的最高勋章。
第四章:一枚徽章与千钧责任
2019年9月15日,民革徽章佩戴在董昭胸前。金红徽章在湘西苍翠背景中,如一枚沉甸甸的种子落入心田。她深知民革与“三农”血脉相连,主动将专业融入履职。
为完成《十四五期间推动发展湖南精品农业、智慧农业、精准农业的对策研究》课题,她跋涉在子良乡的泥泞小径。鞋袜被冰凉的泥浆浸透,仍深一脚浅一脚叩开散落山坳的农舍木门。灶膛火光跃动中,老茶农吧嗒着旱烟诉说卖茶之困,她一字字记下带着泥土气息的期盼。深夜伏案,昏灯将剪影投在农舍土墙,散落山野的微光在她笔端凝成政策建言。
董昭始终牢记民革服务社会的宗旨,多次参与民革组织的慰问抗战老兵、疫情捐助、关爱留守儿童等公益活动,努力践行一名民革党员的社会担当。2022年4月,她积极响应民革省委会号召,将“茶文化”走进校园。在常德技师学院茶艺室,九十名学生围坐如莲。董昭提壶高冲,琥珀色茶汤倾入白瓷杯:“做匠心茶人,传一缕茗香。”学生捧杯轻嗅,茶汤倒映着年轻眼眸中的惊叹——千年茶文化正渗入新生的心田,而这,仅仅是起点。
她的目光,早已越过武陵山脉的层峦叠嶂。不仅是为石门茶农谋福祉,为湖湘茶业添光彩,更是要将这凝聚着东方智慧与和谐精神的茶文化,从常德的课堂、石门的山野,推向更广阔的中国大地,最终让这一缕源自东方的馥郁茗香,飘洋过海,润泽世界。让更多人通过一盏清茶,读懂中国的匠心、中国的气度、中国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
第五章:茶香越海与同脉潮平
2020年广州,全国技能大赛舞台。董昭轻抚双色盖碗,红色盖碗高冲石门红茶,绿色盖碗三起三落沏绿茶。灯光聚焦处,她以第一人称讲述薛家村的故事:全国扶贫楷模王新法父女两代人接力千里扶贫,将生命献给石门青山。
《有这样一种茶》茶艺终了,寂静后掌声雷动。裁判长周智修三度称赞:“主题贴合扶贫主旋律,茶席设计展现湘茶双璧,更让灵魂受洗礼!”此刻董昭望向北方——那里有20万石门茶农的命运,也与海峡那端同脉同源。
“两岸茶人共享红茶绿茶,茶道精髓恰在包容。”她常思忖如何以茶为媒,让洞庭碧波映照阿里山云海。这枚绿叶承载的,不仅是脱贫的力量,更是文化认同的根系。
千山翠叶证丹心。荣誉如清风拂过山峦:“湖南省技术能手”“湖南省青年岗位能手”“湖南省巾帼建功标兵”“湖南民革十大榜样人物”“常德市劳动模范”……证书墨香未散,董昭已立于新辟的生态茶园。眼前18万亩碧浪翻涌,“石门银峰”有机茶香飘四海——这里年产茶2.3万吨,综合产值18亿元,成为湖南有机茶第一县。
从城市十字路口到茶山崎岖小径,从冠军奖台到田间地头,董昭的足迹始终缠绕着茶山的根脉。一片叶,一颗心,一条路,她让石门的青山懂得:最深的扎根,终将托举最辽阔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