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挚爱为笔,矢志绘就深蓝向红的家国画卷
出生于上世纪 60 年代农村的我,家庭条件可想而知。然而,在亲历祖国四十余载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中,我的家庭也实现了从困顿到富足的蜕变。兄弟姐妹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在各自的领域绽放光彩。我们全家深知,没有祖国的繁荣昌盛,就没有小家的幸福安康,这份认知也让我对祖国的爱愈发深沉。
大学毕业后,我在城市扎根,成为长沙电力职业学院的一名教师,生活渐入佳境。2003 年 8 月,我与台湾的陈又新先生结婚,至今已有22 载。虽是异地,但感情还算稳定。2017 年,我光荣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自此,作为民主党派成员和从事 16 年思政课程教学的教师,维护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间。先生的家庭是台湾有名的 “深蓝” 家庭,如何让这抹 “深蓝” 染上 “红色”,引导对岸亲人深入了解、认同并热爱中国,成为我矢志践行的目标,也促使我在工作与生活中,始终坚持以实际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
一、以赤诚之心,耕耘教育热土
无论岗位如何变迁,我对工作的热忱从未消减。成长于艰苦环境的我,深知工作机会的珍贵。身为央企职员与高校教师,我将勤勉敬业融入日常,园区的一草一木都见证着我的付出。这份对企业的感恩之情,在 1999 年学校面临困境时愈发浓烈。当时学校停止招生,我失去教学岗位,与两位同事被安排教学楼打扫厕所。这段特殊经历,反而让我更加珍视教师职业。所幸学校在艰难时刻积极改革,我们得以重返管理服务岗位。2004 年,学校恢复招生并升格大专,为教师们搭建了广阔舞台。在近三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学院迎来跨越式发展,老师们也迎来了更多机遇。
为回报学校的培育,我全身心投入工作。积极参与各类竞赛,并悉心指导学生参赛;主动填补师资缺口,转型承担新课程教学;缺乏合适教材,便亲自编写。成为培训师后,我用心对待每一位学员、精心筹备每一个培训班、全力演绎每一堂培训课程。凭借这份执着,我荣获 “最美国网人”“国网巾帼标兵” 等荣誉称号。这份荣耀,离不开各级组织和领导的信任支持,更得益于学院提供的宝贵平台。我深知,个人的成长与学院的发展休戚相关,所以我对学院的热爱早已融入血脉。
二、以温情之语,传递大陆风貌
每逢假期,我便奔赴台湾,探望台北的长辈,尽子女孝道。陪他们散步、闲聊、娱乐,为他们烹饪美食、操持家务,让他们真切感受到,拥有大陆儿媳是何等幸运。在相处过程中,我向他们讲述大陆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便捷高效的生活方式,分享惠台政策和便民措施等。这些讲述,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与台湾媒体截然不同的窗口,让他们得以窥见真实的大陆,也渐渐对这片土地心生向往。
三、以爱国之情,浇灌两岸同心
我始终寻找契机,对先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每年他休假时,我都会邀请他来大陆度假,一同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领略祖国的广袤无垠。2018 年港珠澳大桥通车,我特意带从事建造专业的先生前往珠港澳三地,实地感受中国建造的卓越工艺、前沿设计和开放包容姿态,了解港澳回归后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在珠海的港珠澳大桥入口,我引导先生大声喊出 “我爱你,中国!” 那一刻,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我知道,那片 “深蓝” 正悄然染上了绚丽动人的 “中国红”。
穿梭于两岸之间,我深切体会到两岸同胞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的深厚情谊。虽然我无法做出惊天动地的贡献,但我愿化作一座桥梁,让台北的家人们更深入地了解祖国、认同祖国、热爱祖国,以绵薄之力,为两岸交流与和平统一添砖加瓦。
(作者系民革省直地矿支部党员、长沙电力职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