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湖南省委专委会开展致敬抗战老兵暨《南京照相馆》观影学习活动
烽烟虽远,精神长存。8月5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民革湖南省委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民革湖南省委祖国和平统一促进委员会、民革长沙市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联合在长沙开展“山河已无恙 吾辈正自强”主题活动:登门慰问抗战老兵,集体观影学习,重温救亡图存的峥嵘岁月,赓续百折不挠的家国情怀,凝聚砥砺奋进的磅礴力量。
民革湖南省委会副主委印仕柏,民革湖南省委会秘书长、二级巡视员戴明星出席活动。民革湖南省委祖国和平统一促进委员会主任黄柏禹、民革湖南省委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主任李少波及相关专委会委员、省委会机关干部共70余人参加活动。
走访慰问·聆听烽火
影珠山下,松风低回。印仕柏率队走进长沙县高桥镇,登门看望抗战老兵余炳纯与王迪辉。97岁的余炳纯用颤抖却坚定的手指一遍遍抚过参军时的老照片,嗓音沙哑却字字铿锵:“没有国哪里会有家,保家卫国义不容辞。” 99岁的王迪辉坐在轮椅上,背脊仍努力挺立。忆起长沙会战,他抬手作劈刺状,声如洪钟:“当兵不怕死,怕死不当兵!”
慰问抗战老兵余炳纯
印仕柏俯身紧握两位老兵布满沟壑的手,递上慰问金说:“你们用血肉筑起了民族的脊梁,历史永远铭记。”他细细询问老人起居、医疗与护理情况,再三叮嘱家属及随行的同志们:“务必让老英雄们安享晚年,让尊崇与温暖永不缺位。”
慰问抗战老兵王迪辉
观影明志·鉴往知来
镜头是凝固的时光,胶片是燃烧的记忆。8月5日下午,民革湖南省委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民革湖南省委祖国和平统一促进委员会与民革长沙市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集体观看影片《南京照相馆》。影片以南京大屠杀为历史切面,借南京吉祥照相馆一方小天地,勾勒乱世中“小人物”从明哲保身到舍命相护、从沉默到呐喊的觉醒轨迹——一张张照片定格血火,一幅幅画面镌刻脊梁,将“民族危亡之际,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家国情怀,化为直抵灵魂的震撼。
放映厅内灯熄声止,唯有胶片滚动声如脉搏跳动。定格的黑白影像中,惊恐、悲愤与坚韧交织,观众席鸦雀无声,泪水与光影同频。“这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堂穿透岁月的历史课。”“那些定格的黑白瞬间,是‘看得见的历史’最锋利的证言,提醒我们:忘记,就意味着背叛。”
(图片来源:《南京照相馆》剧照)
民革党员们心潮难平,纷纷写下感言:小人物的担当,映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亘古誓言;守护真相,是对先烈最庄重的告慰……大家一致表示,将铭记历史、以史为鉴,把“吾辈自强”的信念化作履职建言的源源动力,把今日涌动的爱国热忱淬炼为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务实行动,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民革的智慧与力量。
观影心得体会
许思彤(民革省委祖国和平统一促进委员会副主任):
透过照相馆的方寸之地,影片以“暗房显影”为隐喻,将宏大历史浓缩为可触的精神图腾——当文明遭遇浩劫,每个平凡个体都可能成为刺破谎言、守护真相的微光。影片中众人将底片缝入衣襟、誓死呈交法庭,而民革组织则多年来积极推动保护湖南抗战文化,形成跨越时空的共鸣。无论是银幕上的底片,还是我们守护的史实,都是对抗历史虚无、捍卫民族尊严的利器,更是凝聚两岸同胞共同记忆、促进和平统一的情感基石。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作为民革党员,我们当铭记:守护每一份历史微光,就是在血色记忆里浇灌和平之花,就是在时代前行中“显影”永不磨灭的民族精神。
黄勉(民革省委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民革长沙市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
《南京照相馆》以一家普通照相馆为窗口,展现了南京大屠杀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抉择,串联起时代变迁与家国故事,传递出深沉的家国情怀。看完电影,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历史的旅行,影片中展现出了普通人的勇气和善良,在绝望中守护人性的光辉和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今年3月,我们民革长沙市艺体支部去了南京拜谒中山陵,因此我对南京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关于人性、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知识。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唯有以史为鉴,更加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才能让历史成为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力量。
方芳(民革长沙市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在民革省委专委会的组织下观看《南京照相馆》,内心久久无法平静。影片中,在那暗无天日的南京沦陷时刻,小小的照相馆成为人们暂时的庇护所。主人公们被迫为日军冲洗照片,却意外发现了日军屠城的罪证底片,他们从最初单纯的求生,到为守护罪证、揭露真相而勇敢抗争,这一转变令人动容。回望历史,更知当下安宁的可贵。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警示我们,和平来之不易。我们要铭记历史,更要将这种历史责任感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以实际行动守护历史记忆、捍卫和平正义,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赵伟(民革省委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委员):
观看《南京照相馆》印象最深的一幕,是阿昌的那句"雨花台!挹江门!中山门!中华门!我们中国人不许可你们这么糟蹋!"的怒吼,以及用日语对伊藤说"我们不是朋友,不是!"的决绝。这些台词道出了一个民族最深的伤痛与最后的尊严。影片没有说教,只是平静地展示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状态。我们看到的不是历史教科书中的抽象数字,而是一个个有名有姓、有爱有恨的鲜活生命如何被战争碾碎。当阿昌最后的目光穿透银幕直视观众,那眼神中既有控诉,也有期盼——期盼后人能够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安宁,期盼中华民族能够强大起来。在历史与现实的交错中,我们读懂了"吾辈当自强"的深刻含义。
邓雄友(民革省委祖国和平统一促进委员会委员):
观看《南京照相馆》的过程不啻为一次精神的洗礼。走出影院,"我之国家、国民永不再受此屈辱!”“大好河山,寸土不让!”这两句话在胸中激荡,久久不能平息。影片最后一个长镜头缓缓拉升,从照相馆废墟延伸到现代南京的城市天际线,这个震撼人心的视觉隐喻,展现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复兴的伟大历程。影院外,看着街头熙攘的人群,我更加确信:今天我们捍卫的每一寸国土,都是先辈们用鲜血“显影”的民族记忆载体;我们建设的每一个现代化成就,都是在历史底片上续写的光明篇章。作为民革党员,当以守护历史记忆的担当推动祖国统一,让"国民永不受此屈辱"的誓言永远回荡在神州大地,让"寸土不让"的决心深深镌刻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中。
孙诗源(民革长沙市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
电影《南京照相馆》展现了南京大屠杀期间,吉祥照相馆众人偷偷保留日军屠杀证据的故事。观影结束后,大家久久没有离场,有人平静无言,还有人暗自落泪。在影片克制又朴实的镜头下,通过普通人的视角,我们看到了日寇入侵下满目疮痍的南京城以及无辜惨死的南京民众;也看到了历经苦难也没有放弃反抗的不屈精神。我们庆幸正是因为无数英勇的先辈才有了抗日战争来之不易的胜利,才有了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和发展。作为民革党员,我们应当从苦难辉煌中汲取奋进力量,学习革命先辈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立足本职岗位,积极参政履职,为助力湖南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