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岳麓山程 寻千年文脉——“新民读书社”解锁红色阅读之旅
晴岚润岳麓,书卷祭英魂。4月7日,民革湖南省委会机关“新民读书社”在长沙岳麓山举办“追寻革命足迹赓续精神血脉”主题读书活动。10余名机关青年干部通过实地研学、专题研讨与缅怀仪式,感悟黄兴、蔡锷等湘籍革命先驱的家国情怀与舍身取义的革命信念,在红色课堂中汲取新时代履职担当的思想动能。
活动中,青年干部坐于青松之下,阅读黄兴、蔡锷有关文献书籍,结合碑刻文物重温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从黄兴创立华兴会、指挥武昌起义的壮举,到蔡锷发动护国战争、捍卫共和制度的功勋,“文献+场景”的立体化教学让“无我奉公”的革命精神穿透历史烟云,化作鲜活的思政教材。
在“传承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专题讨论环节,大家深入探讨如何将辛亥精神转化为参政议政、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思想碰撞间激发出理论与实践交融的火花。
松涛阵阵中,全体成员手持素菊列队肃立,向黄兴墓、蔡锷墓行鞠躬礼,以简朴庄重的仪式致敬英烈。大家活动后感慨:“触摸历史温度,更觉肩上责任重大。我们要以书为舟、以史为舵,让先辈的精神火种照亮新征程。”
据悉,此次岳麓山读书活动是民革湖南省委会机关“新民读书社”走进红色课堂首场实践。
民革湖南省委会将以“书香民革”读书月为依托,擦亮“新民读书社”品牌,通过体系化读书活动引导机关干部铸牢政治忠诚、涵养家国情怀、淬炼履职本领,为新时代参政党践行“四新”“三好”要求锻造政治过硬、能力过硬的先锋力量。
民革·新民青年说:
李颖:
“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在黄兴墓前捧读《黄兴》,深切感受到先生那段波澜壮阔、光耀千秋的革命历程。黄兴的一生,是“缔造共和,首兴义旗”的一生,是“数冒艰险,卒底于成”的一生,更是“功在国家,薄海同瞩”的一生。历史长河奔涌向前,黄兴先生“笃实”“无我”的精神依然照耀我们前行。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更要继承黄兴先生等革命先贤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将革命先贤的家国情怀转化为参政履职的务实担当,积极投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让我们的履职声音更加铿锵有力,履职步伐更加坚定不移。
周专:
《辛亥:摇晃的中国》读后感,张鸣的笔调像在茶馆里讲故事,把一场宏大的革命拆解成市井的烟火气。他笔下没有“必然胜利”的英雄叙事,反而让人看到历史褶皱里的偶然:地方乡绅的盘算、新军士兵的犹豫、老百姓对“革命”二字的茫然。这场革命不是精心设计的剧本,更像一群人摸着石头过河,有人想拆旧房子,有人想补屋顶,还有人趁乱捡砖头。最触动我的,是书中那些被历史遗忘的“小人物”。他们或许不懂共和理想,却在动荡中被动裹挟,成了推倒帝制的最后一根稻草。革命后的中国并未迎来理想中的新世界,反而陷入更深的混乱,这种落差让人反思:摧毁旧秩序容易,但重建需要多少耐心与智慧?这本书让我看到,所谓“革命”不是非黑即白的改朝换代,而是一场充满妥协、误会与利益交换的社会地震。摇晃过后,裂痕仍在,而真正的改变或许比想象中更难。
夏昊:
《黄兴与辛亥革命》一书,镌刻出黄兴先生毕生践行“笃实无我”四字真义:华兴会初创时,他以“断指为誓”的决绝点燃反清星火;武昌首义中,他携“血战阳夏”的勇毅扛起共和大旗;南北议和时,他以“功成身退”的胸襟诠释家国大义。从“八指将军”的战场传奇到“教育兴邦”的百年远见,从“合群策群力”的统战智慧到“身可危而志不可夺”的铁骨丹心,其精神如湘江奔涌,激荡千秋。
作为民革机关干部,当以黄兴精神铸魂砺行:以“笃实”为笔,在参政议政中书写民生答卷;以“无我”为魂,于社会服务中彰显党派担当;以“同心”为帆,让辛亥血脉化作两岸融合纽带,续写新时代多党合作之华章!
刘钟明:
拜读章开沅、林增平主编的《辛亥革命史》,深感震撼。书中再现了革命先辈为救亡图存的拼搏。
从孙中山先生等创立革命团体,到武昌起义的一声枪响,无数志士抛头颅、洒热血。黄花岗烈士的无畏,秋瑾的巾帼豪情,皆令人动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播下民主共和的种子,虽未完全成功,却开启了历史新篇。
回顾这段历史,方知今日之和平繁荣来之不易。我们应传承先辈精神,以他们为榜样,勇担时代使命,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让先辈们的热血不被辜负,激励我们在新征程上奋勇向前。
马超:
伫立在两个百年交汇的历史坐标,合上《蔡锷集》泛黄的扉页,“四万万人争人格”的呐喊犹似惊雷,穿透百年历史烟云。滇池畔“从容骑马上峰巅”的英姿,与民革先辈“奔走国是”的跫音遥相和鸣。作为新时代民革机关干部,蔡锷将军"知白守黑"的政治智慧与“淡泊明志”的文人风骨,恰似湘江奔涌的雪浪,激荡着赤子丹心。犹记将军以铁血护国本,今朝吾辈当以赤诚聚群智,于乡村振兴的阡陌田野间问诊把脉,在法治民生的经纬蓝图中运笔成章,在反独促统的民族大业中高擎旗帜。将青春融入新时代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续写多党合作事业的璀璨华章!
李新星:
《中国的奋斗--徐中约》以宏阔视角,揭示民族复兴本质上是无数先驱者“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接续奋斗。黄兴“无我、笃实”的担当与蔡锷“为四万万人争人格”的气节,恰是“真正的奋斗者,必以家国大义超越个人得失”这一精神的缩影。清明时节,松柏凝翠,我们缅怀辛亥先烈,不仅是追忆那段壮烈而辉煌的历史,更是为了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以他们的无私无我与远见卓识为鉴,踔厉奋发、砥砺前行,不负先辈、不负时代。
谢天:
《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一书,详细剖析了20世纪初两湖地区在改良与革命交替中的复杂社会动态,清晰勾勒出社会变革的曲折轨迹。
书中从清末新政的经济负担、社会动荡,到新军思想的转变,都预示着革命的必然性。但武昌起义的枪声只是开端——随后袁世凯独裁、二次革命失败,让革命成果几度飘摇,尽显变革之路的艰难。
辛亥革命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却也绝非一帆风顺。当我们回望来时路,更能懂得:在艰难与波折之中,正是先辈们在荆棘中踏出道路,后人前行的方向才更加清晰。这种不屈服不放弃的精神力量,值得我们铭记。
薛松:
《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一书展现了黄兴“无我”“笃实”的精神品格与历史贡献。作为湖南籍革命领袖,黄兴创立华兴会并联合孙中山组建同盟会,奠定了辛亥革命的基础。读了黄兴的革命史诗,最撼动我的是其“功成不必在我”的格局。他本可凭黄花岗起义的威望主导临时政府,却接受孙中山领导,以“若抢先就职,必使党内猜疑”的清醒诠释了革命者的团结境界。这让我体会到:民主党派成员参政议政,要像黄兴般摒弃私利,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找准定位,贡献民革力量。
杨菁菁:
《辛亥:摇晃的中国》读后札记
张鸣以碎镜式叙事重审辛亥革命,打捞正史遮蔽的民间记忆:举着保路木牌的川民、剪辫恸哭的八旗老妇、茶馆论政的乡绅,拼出祛魅后的革命图景。
作者突破"资产阶级革命"框架,揭示秩序更迭的混沌现场:革命党的炸弹、立宪派的权谋、乡绅的洗牌共振交织。当紫禁城黄瓦震颤时,崩塌的不仅是帝制,更是千年礼法纲常。
武昌士兵推倒皇帝像时扑面的香灰,与祭祖记忆形成的恍惚对照,恰是文明转型最真实的褶皱。今人改革仍需直面相似命题:如何在破旧立新中守护文化根脉。